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王传福八字命理详细解析 王传福面相分析

王传福八字命理详细解析 王传福面相分析

本文目录一览:

疫情后的富士康:将重心转移印度,砸10亿建厂

当初富士康的创始人郭台铭公开表示:“大陆离不开富士康,他们是怕我们的,如果我们离开,他们的GDP会少一两个百分点,富士康给大陆赏饭吃”。

可疫情期间,富士康却成了吴下阿蒙,它在郑州经开区的工厂,不止出现了大批员工离职,就连保安人员也因为工资太低而选择离开。

郭台铭

在郑州工厂的一则招聘信息中,出现了以前的富士康绝不可能出现的一条规定:新员工若是工作90天,且到岗天数不不少于55天,公司将会奖励7500元奖金。

这是当iPhone13即将发布,需要大量加工,而富士康招不到人时做出的妥协之举,富士康的创始人郭台铭也不得不为之前向印度转移业务的错误行为选择买单,想要转头重回大陆发展。

而郭台铭的老对手王传福创办的比亚迪,在此期间不仅接下华为、小米等国产手机品牌的代工订单,一举成为中国代工厂新巨头,并且比亚迪注重自主研发,在汽车领域和电池领域的发展势头也锐不可当。

王传福

郭台铭落得如此尴尬的地步,再回望当初的狂妄之言,不禁令人唏嘘……

郭台铭是如何发家的?富士康风头正盛之时为何频频发生“跳楼事件”?郭台铭为何放弃大陆市场转向印度,结果怎么样?

发家之路

1982年对郭台铭来说是一个新的起步,他把公司鸿海塑料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还把目光投向海外事业,力图把鸿海打造成一个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

郭台铭

在1982年之前,郭台铭拿着富二代老婆从岳父手里借过来的70万元,靠着制造黑白电视机的旋钮已经有所小成,三年盈利200万元,在那个经济不发达的年代,郭台铭已经算得上是成功人士了。

郭台铭是一个商业奇才,在管理好公司的同时发现了新的商机,对资本的渴望让他不满于简单地制造旋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他毫不犹豫地进军电脑领域。

刚起步的阶段,郭台铭有一次为了拿到一家美国公司的订单,在一家极为简陋的旅馆里住了5天,每天只吃2个汉堡。连续5天的焦虑等待,客户才怜悯地分给他5分钟见面时间。

郭台铭

费尽心力争取过来的订单,有时又会因为机器设备不够先进,制造出来的成品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郭台铭一面大骂员工工作能力不行,一面又会带着人亲自登门向客户赔罪,他毫不在意自己董事长的架子。

但是即使郭台铭放下面子,美国的本土企业对鸿海的实力仍抱有怀疑态度,真正给的订单并不多。郭台铭从前当兵遗留下来的不撞破南墙不回头的勇气,让他绝不会放过美国市场那一块大蛋糕。

1985年,为了更加适应美国市场的需求,郭台铭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取了一个洋气的英文名“FOXCONN”,这就是富士康。

郭台铭

为了富士康,郭台铭的付出远不止于此,他是工作狂魔,是富士康内卷第一人。据统计,他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公司上班的人,也是每天最晚走的那一个人;有时候即使是出去谈业务,晚上从外地飞回来,他也要先赶回公司加班才会回家,往往回到家里已经是深更半夜,睡不了多久又该去公司了。

在公司创办后的十几年间,郭台铭每天的工作时间平均下来要超过15个小时,他这样不要命似的付出,收到的反馈也是显而易见的。

富士康涉及的业务从电脑主板、电视游戏机再到连接器,都以“量大”、“低价”优势迅速打开市场,并以此后年均20%的比例稳定增长。

富士康在稳定发展中创下了年收入破10亿元的突破,让有野心、敢拼搏的郭台铭的野心也变得更大。趁着大陆改革开放的东风,他把眼光瞄向了深圳特区。

郭台铭与他的“代工帝国”

若说1982年是郭台铭从人生低谷、创业失败走向成功的开始,那1988年则是郭台铭以及他的富士康走向巅峰的开始。

1988年,郭台铭带着资金,只身一人来到深圳,他大笔一挥买下了一片500亩的山头。没过多久,这片山头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富士康厂房。

富士康给出了比一个中学校长月工资还高的200元月薪的招聘信息,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勤劳、不怕吃苦且又急需挣钱的农民看中富士康给出的的高工资而选择进入富士康。

郭台铭记得,富士康的第一代工人大多是农民,他们挣钱的欲望非常强烈,格外爱加班,每个人都想拿到超出8小时工作时间外1.5倍的加班工资,更想得到周末2倍的加班工资。

在这种员工渴望挣钱的氛围中,廉价劳动力所产生的高效的工作效率让原有的工厂规模渐渐不能满足富士康的发展需要。

仅仅5年后,郭台铭可以毫无压力地指着靠近深圳市区的龙华一带,对随同一块过来看地的政府官员说:“看得见的土地我都要了”。占地1500亩的龙华科技工业园就此诞生,富士康的全球代工厂规模初具规模。

随后富士康与BIM、英特尔进行合作,再接再厉拿下了苹果近乎垄断的代工权,并紧跟苹果的步伐成为代工巨头。2001年,鸿海集团实现1442亿新台币的营收,一举成为台湾1000家大民营企业的龙头。

到了2002年,鸿海集团的营收实现了翻一番,达到了3450亿新台币,郭台铭构建了涵盖了手机、显示器、PC系统,主机板、主机箱、LED、路由器等多个领域,串联了完整的高科技产业链的“代工帝国”。

郭台铭

拥有几十亿个人财富的郭台铭,在私下里却是一个低调的大老板,他从来不开豪车、不穿名牌,连办公室的办公桌都是由几张桌子拼凑而成,桌子上放着的小闹钟更是用了十几年。

在生活、工作中勤俭,在回馈社会方面他却很慷慨。郭台铭在台湾成立了慈善机构永龄基金会,一直持续向医疗、教育、科技行业共投资可达近千亿。

郭台铭

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郭台铭向地震灾区捐赠了7000万元人民币,而在陕西老家对基础公益性事业的支出也有2亿元。同一年,郭台铭与第二任妻子订婚,他特意宣布将会捐赠出九成的财产用来做公益事业。

慈善事业让郭台铭获得了很大一批人的好感,同时也给他的代工帝国带来更大的利益。2009年前后,深圳龙华区大约有40万人,而富士康在龙华科技园的员工就高达30万人,订单高峰期,运载货物的货车能一天内进出达到2000次,这些数据推动了郭台铭斩获台湾富豪榜第一名,福布斯全球巨富排行榜第136名的高位。

郭台铭

光明之下的郭台铭是人人羡慕的对象,他名下的富士康也在蒸蒸日上,一切看似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实际上在看不见的地方,富士康里面阴暗、压抑的负面情绪让人感受到心慌与绝望……

惊世“13连跳”

2010年5月11日,富士康深圳龙华园区一名一线作业员工祝晨明从宿舍楼的9楼一跃而下,24岁的大好生命就此消散;3天之后,龙华园区一名梁姓员工从宿舍楼跳楼自杀,在此之前他曾有过自残的行为;5月21日、25、26日均有龙华区员工自杀事件发生,这次跳楼自杀事件一直持续了13例。

起初,富士康把员工的自杀行为归结到个人情绪方面,郭台铭曾认为自2007年以后,富士康的工人群体由原来“肯吃苦”的农民工人变为会伸手向父母要东西的年轻人,他们想出去玩,会经常抱怨加班太累。

当前几例自杀事件发生后,郭台铭遭受到了漫天的指责,他不得不借助之前很少用到的电视每天向死者家属道歉,向全体人民道歉。这个时候,他的所有歉意只是对死者的同情,他并没有发现员工自杀的根本原因。

深信风水命理的郭台铭所做的应对之策竟然是请来五台山的高僧在龙华园区连续地做法事,用来破除自杀魔咒。他为了严禁员工再次自杀,要求所有员工签下“生死状”,绝不允许任何人用极端方式伤害自己。

郭台铭

这样治标不治本的令行禁止不止无法缓和员工的情绪,还会激化他们的本就紧张的情绪,当“第12跳”的悲剧产生时,郭台铭才终于反思他的个人管理方法和富士康的管理制度是否合理。

在工作中,郭台铭是一个霸道的者,富士康更像是他的私有企业,每个员工上岗前都要接受服从命令的训练。

郭台铭对高管所下达的命令,不论在任何时候,在中国的高管必须在15分钟内给到回复;而在国外出差的项目负责人也必须在8小时内给出回应。郭台铭向项目负责人提出问题,而这个人一旦回答不上来,就只能乖乖站在会议桌前罚站,聆听老总骂人的训诫。

郭台铭

郭台铭有一句灵魂拷问,他经常问高管们:“你们的尿黄不黄?”,不黄就代表不够努力,又会迎来一顿狂风怒骂。

郭台铭虽然对高管们很严厉,但在工资上却从不吝啬,富士康每年的年终奖一定是全台湾最高的,一些优秀的员工和技术骨干还可以得到一笔价值不菲的奖金或者富士康的股票,这也是很多高层愿意留在富士康的原因。

但是,郭台铭所推崇的“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的理念中,却唯独没有那些勤勤恳恳的一线打工人,那些创造富士康巨大财富的一线打工人,他或许从来不把他们当人看。

在富士康的一线工人,每天都会有新的工作指标,当一个人完成了今天的指标,第二天他会得到一个更高要求的新指标,如果他再次完成了,第三天又会有一个新指标;若是没有完成,除了责骂外还必须加班完成。富士康一次次挑战人的效率底线,人变得不再是人而是冰冷的机器了。

记者曾采访过的富士康员工李卓悟表示,他每个月的加班时间都超过100个小时,最高的时候加班140个小时,有时候身体不舒服,领导也不会批假。他曾见过一个女孩被机器划伤一个3cm的口子,鲜血直流,但是当女孩提出去医务室时,领导却以不能延迟发货时间为由拒绝了女孩的请求,后来女孩伤口感染留下了一道丑陋的伤疤。

在富士康,普通员工的地位低下,有时会出现员工被安保人员殴打的事情。他们仅拥有900元的底薪,更多的工资要靠加班获得,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了色彩,重复性的工作让他们失去了创造力,只能像一个无情的工具,重复、重复、再重复……

斥资10亿,工厂转向印度

13条鲜活生命的黯然离世,富士康阴暗面被曝光,面对死者家属的指责、媒体的施压,郭台铭妥协了,富士康开设了心理热线和发泄室用来调节员工的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是,普通员工的底薪从刚开始的900元涨到最后的2000元,这对拥有45万员工的富士康来说,每个月新增的人力成本增加5亿元人民币,每年新增50亿元,相当于消掉掉了的利润。

人力成本的快速增加,郭台铭做出了把富士康厂房迁往郑州的决定,而这也直接导致员工从45万人锐减至10万人,只保留了代工苹果相关产品的业务以及周边的事业订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的上涨,富士康为了获得持续性经营不得不面临一次次改革,而改革的背后就是人力成本的增加,公司获得的利润在减少。

苹果在中国撤掉了8条生产线,考虑在印度实现量产,而与苹果是捆绑关系的富士康也选择紧跟着金主的步伐,把代工厂转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印度与越南。

印度官方向郭台铭承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他一口气向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狂砸10亿建立工厂。

但是等工厂真正投入运营时,郭台铭就后悔了。印度人整体文化水平低,前期培训时间比在中国的员工多近乎一倍的时间。等员工培训结束,正式开始工作,他们的工作效率也远远达不到中国工人的标准,并且他们工作散漫,不仅不愿意加班外,还经常出现不合理的罢工和不同姓氏之间因相同工资而发生的纠纷。

员工的效率问题尚且可以忍受,印度当地的基础设施差,供应链及物流链往往跟不上工厂的需要,一些原材料不能及时送达,而成品又无法按时交付,加上当初印度官方承诺的一些进出口政策并没有实现,仅税费、物流费就极大的增加了成本。

富士康面临的局面远不止于此,疫情期间,印度爆发大规模疫情,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也被病毒席卷。2021年5月12日,工人被感染人数超过1000人,富士康宣布停工。

苹果公司在富士康的交货量提不上去,转而把大量的订单交给了富士康的对头立讯精密。

接二连三的挫折让富士康损失惨重,郭台铭想掉头转向国内市场,中国人民可不会答应。

当初,华为被美国针对,富士康放弃华为的订单转而追随苹果,这种在大陆捞钱还看不上国产品牌的企业,典型地忘本。

郭台铭

如今富士康在国内的业务大多被比亚迪、立讯精密等企业瓜分,郭台铭想要回头分一杯羹绝不是易事。若他还不及时端正态度,认为是富士康给中国百姓赏饭吃,而不是抱着敬畏之心,富士康未来的路只怕更难走。

疫情后的富士康:将重心转移印度,砸10亿建厂

当初富士康的创始人郭台铭公开表示:“大陆离不开富士康,他们是怕我们的,如果我们离开,他们的GDP会少一两个百分点,富士康给大陆赏饭吃”。

可疫情期间,富士康却成了吴下阿蒙,它在郑州经开区的工厂,不止出现了大批员工离职,就连保安人员也因为工资太低而选择离开。

郭台铭

在郑州工厂的一则招聘信息中,出现了以前的富士康绝不可能出现的一条规定:新员工若是工作90天,且到岗天数不不少于55天,公司将会奖励7500元奖金。

这是当iPhone13即将发布,需要大量加工,而富士康招不到人时做出的妥协之举,富士康的创始人郭台铭也不得不为之前向印度转移业务的错误行为选择买单,想要转头重回大陆发展。

而郭台铭的老对手王传福创办的比亚迪,在此期间不仅接下华为、小米等国产手机品牌的代工订单,一举成为中国代工厂新巨头,并且比亚迪注重自主研发,在汽车领域和电池领域的发展势头也锐不可当。

王传福

郭台铭落得如此尴尬的地步,再回望当初的狂妄之言,不禁令人唏嘘……

郭台铭是如何发家的?富士康风头正盛之时为何频频发生“跳楼事件”?郭台铭为何放弃大陆市场转向印度,结果怎么样?

发家之路

1982年对郭台铭来说是一个新的起步,他把公司鸿海塑料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还把目光投向海外事业,力图把鸿海打造成一个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

郭台铭

在1982年之前,郭台铭拿着富二代老婆从岳父手里借过来的70万元,靠着制造黑白电视机的旋钮已经有所小成,三年盈利200万元,在那个经济不发达的年代,郭台铭已经算得上是成功人士了。

郭台铭是一个商业奇才,在管理好公司的同时发现了新的商机,对资本的渴望让他不满于简单地制造旋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他毫不犹豫地进军电脑领域。

刚起步的阶段,郭台铭有一次为了拿到一家美国公司的订单,在一家极为简陋的旅馆里住了5天,每天只吃2个汉堡。连续5天的焦虑等待,客户才怜悯地分给他5分钟见面时间。

郭台铭

费尽心力争取过来的订单,有时又会因为机器设备不够先进,制造出来的成品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郭台铭一面大骂员工工作能力不行,一面又会带着人亲自登门向客户赔罪,他毫不在意自己董事长的架子。

但是即使郭台铭放下面子,美国的本土企业对鸿海的实力仍抱有怀疑态度,真正给的订单并不多。郭台铭从前当兵遗留下来的不撞破南墙不回头的勇气,让他绝不会放过美国市场那一块大蛋糕。

1985年,为了更加适应美国市场的需求,郭台铭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取了一个洋气的英文名“FOXCONN”,这就是富士康。

郭台铭

为了富士康,郭台铭的付出远不止于此,他是工作狂魔,是富士康内卷第一人。据统计,他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公司上班的人,也是每天最晚走的那一个人;有时候即使是出去谈业务,晚上从外地飞回来,他也要先赶回公司加班才会回家,往往回到家里已经是深更半夜,睡不了多久又该去公司了。

在公司创办后的十几年间,郭台铭每天的工作时间平均下来要超过15个小时,他这样不要命似的付出,收到的反馈也是显而易见的。

富士康涉及的业务从电脑主板、电视游戏机再到连接器,都以“量大”、“低价”优势迅速打开市场,并以此后年均20%的比例稳定增长。

富士康在稳定发展中创下了年收入破10亿元的突破,让有野心、敢拼搏的郭台铭的野心也变得更大。趁着大陆改革开放的东风,他把眼光瞄向了深圳特区。

郭台铭与他的“代工帝国”

若说1982年是郭台铭从人生低谷、创业失败走向成功的开始,那1988年则是郭台铭以及他的富士康走向巅峰的开始。

1988年,郭台铭带着资金,只身一人来到深圳,他大笔一挥买下了一片500亩的山头。没过多久,这片山头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富士康厂房。

富士康给出了比一个中学校长月工资还高的200元月薪的招聘信息,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勤劳、不怕吃苦且又急需挣钱的农民看中富士康给出的的高工资而选择进入富士康。

郭台铭记得,富士康的第一代工人大多是农民,他们挣钱的欲望非常强烈,格外爱加班,每个人都想拿到超出8小时工作时间外1.5倍的加班工资,更想得到周末2倍的加班工资。

在这种员工渴望挣钱的氛围中,廉价劳动力所产生的高效的工作效率让原有的工厂规模渐渐不能满足富士康的发展需要。

仅仅5年后,郭台铭可以毫无压力地指着靠近深圳市区的龙华一带,对随同一块过来看地的政府官员说:“看得见的土地我都要了”。占地1500亩的龙华科技工业园就此诞生,富士康的全球代工厂规模初具规模。

随后富士康与BIM、英特尔进行合作,再接再厉拿下了苹果近乎垄断的代工权,并紧跟苹果的步伐成为代工巨头。2001年,鸿海集团实现1442亿新台币的营收,一举成为台湾1000家大民营企业的龙头。

到了2002年,鸿海集团的营收实现了翻一番,达到了3450亿新台币,郭台铭构建了涵盖了手机、显示器、PC系统,主机板、主机箱、LED、路由器等多个领域,串联了完整的高科技产业链的“代工帝国”。

郭台铭

拥有几十亿个人财富的郭台铭,在私下里却是一个低调的大老板,他从来不开豪车、不穿名牌,连办公室的办公桌都是由几张桌子拼凑而成,桌子上放着的小闹钟更是用了十几年。

在生活、工作中勤俭,在回馈社会方面他却很慷慨。郭台铭在台湾成立了慈善机构永龄基金会,一直持续向医疗、教育、科技行业共投资可达近千亿。

郭台铭

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郭台铭向地震灾区捐赠了7000万元人民币,而在陕西老家对基础公益性事业的支出也有2亿元。同一年,郭台铭与第二任妻子订婚,他特意宣布将会捐赠出九成的财产用来做公益事业。

慈善事业让郭台铭获得了很大一批人的好感,同时也给他的代工帝国带来更大的利益。2009年前后,深圳龙华区大约有40万人,而富士康在龙华科技园的员工就高达30万人,订单高峰期,运载货物的货车能一天内进出达到2000次,这些数据推动了郭台铭斩获台湾富豪榜第一名,福布斯全球巨富排行榜第136名的高位。

郭台铭

光明之下的郭台铭是人人羡慕的对象,他名下的富士康也在蒸蒸日上,一切看似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实际上在看不见的地方,富士康里面阴暗、压抑的负面情绪让人感受到心慌与绝望……

惊世“13连跳”

2010年5月11日,富士康深圳龙华园区一名一线作业员工祝晨明从宿舍楼的9楼一跃而下,24岁的大好生命就此消散;3天之后,龙华园区一名梁姓员工从宿舍楼跳楼自杀,在此之前他曾有过自残的行为;5月21日、25、26日均有龙华区员工自杀事件发生,这次跳楼自杀事件一直持续了13例。

起初,富士康把员工的自杀行为归结到个人情绪方面,郭台铭曾认为自2007年以后,富士康的工人群体由原来“肯吃苦”的农民工人变为会伸手向父母要东西的年轻人,他们想出去玩,会经常抱怨加班太累。

当前几例自杀事件发生后,郭台铭遭受到了漫天的指责,他不得不借助之前很少用到的电视每天向死者家属道歉,向全体人民道歉。这个时候,他的所有歉意只是对死者的同情,他并没有发现员工自杀的根本原因。

深信风水命理的郭台铭所做的应对之策竟然是请来五台山的高僧在龙华园区连续地做法事,用来破除自杀魔咒。他为了严禁员工再次自杀,要求所有员工签下“生死状”,绝不允许任何人用极端方式伤害自己。

郭台铭

这样治标不治本的令行禁止不止无法缓和员工的情绪,还会激化他们的本就紧张的情绪,当“第12跳”的悲剧产生时,郭台铭才终于反思他的个人管理方法和富士康的管理制度是否合理。

在工作中,郭台铭是一个霸道的者,富士康更像是他的私有企业,每个员工上岗前都要接受服从命令的训练。

郭台铭对高管所下达的命令,不论在任何时候,在中国的高管必须在15分钟内给到回复;而在国外出差的项目负责人也必须在8小时内给出回应。郭台铭向项目负责人提出问题,而这个人一旦回答不上来,就只能乖乖站在会议桌前罚站,聆听老总骂人的训诫。

郭台铭

郭台铭有一句灵魂拷问,他经常问高管们:“你们的尿黄不黄?”,不黄就代表不够努力,又会迎来一顿狂风怒骂。

郭台铭虽然对高管们很严厉,但在工资上却从不吝啬,富士康每年的年终奖一定是全台湾最高的,一些优秀的员工和技术骨干还可以得到一笔价值不菲的奖金或者富士康的股票,这也是很多高层愿意留在富士康的原因。

但是,郭台铭所推崇的“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的理念中,却唯独没有那些勤勤恳恳的一线打工人,那些创造富士康巨大财富的一线打工人,他或许从来不把他们当人看。

在富士康的一线工人,每天都会有新的工作指标,当一个人完成了今天的指标,第二天他会得到一个更高要求的新指标,如果他再次完成了,第三天又会有一个新指标;若是没有完成,除了责骂外还必须加班完成。富士康一次次挑战人的效率底线,人变得不再是人而是冰冷的机器了。

记者曾采访过的富士康员工李卓悟表示,他每个月的加班时间都超过100个小时,最高的时候加班140个小时,有时候身体不舒服,领导也不会批假。他曾见过一个女孩被机器划伤一个3cm的口子,鲜血直流,但是当女孩提出去医务室时,领导却以不能延迟发货时间为由拒绝了女孩的请求,后来女孩伤口感染留下了一道丑陋的伤疤。

在富士康,普通员工的地位低下,有时会出现员工被安保人员殴打的事情。他们仅拥有900元的底薪,更多的工资要靠加班获得,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了色彩,重复性的工作让他们失去了创造力,只能像一个无情的工具,重复、重复、再重复……

斥资10亿,工厂转向印度

13条鲜活生命的黯然离世,富士康阴暗面被曝光,面对死者家属的指责、媒体的施压,郭台铭妥协了,富士康开设了心理热线和发泄室用来调节员工的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是,普通员工的底薪从刚开始的900元涨到最后的2000元,这对拥有45万员工的富士康来说,每个月新增的人力成本增加5亿元人民币,每年新增50亿元,相当于消掉掉了的利润。

人力成本的快速增加,郭台铭做出了把富士康厂房迁往郑州的决定,而这也直接导致员工从45万人锐减至10万人,只保留了代工苹果相关产品的业务以及周边的事业订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的上涨,富士康为了获得持续性经营不得不面临一次次改革,而改革的背后就是人力成本的增加,公司获得的利润在减少。

苹果在中国撤掉了8条生产线,考虑在印度实现量产,而与苹果是捆绑关系的富士康也选择紧跟着金主的步伐,把代工厂转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印度与越南。

印度官方向郭台铭承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他一口气向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狂砸10亿建立工厂。

但是等工厂真正投入运营时,郭台铭就后悔了。印度人整体文化水平低,前期培训时间比在中国的员工多近乎一倍的时间。等员工培训结束,正式开始工作,他们的工作效率也远远达不到中国工人的标准,并且他们工作散漫,不仅不愿意加班外,还经常出现不合理的罢工和不同姓氏之间因相同工资而发生的纠纷。

员工的效率问题尚且可以忍受,印度当地的基础设施差,供应链及物流链往往跟不上工厂的需要,一些原材料不能及时送达,而成品又无法按时交付,加上当初印度官方承诺的一些进出口政策并没有实现,仅税费、物流费就极大的增加了成本。

富士康面临的局面远不止于此,疫情期间,印度爆发大规模疫情,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也被病毒席卷。2021年5月12日,工人被感染人数超过1000人,富士康宣布停工。

苹果公司在富士康的交货量提不上去,转而把大量的订单交给了富士康的对头立讯精密。

接二连三的挫折让富士康损失惨重,郭台铭想掉头转向国内市场,中国人民可不会答应。

当初,华为被美国针对,富士康放弃华为的订单转而追随苹果,这种在大陆捞钱还看不上国产品牌的企业,典型地忘本。

郭台铭

如今富士康在国内的业务大多被比亚迪、立讯精密等企业瓜分,郭台铭想要回头分一杯羹绝不是易事。若他还不及时端正态度,认为是富士康给中国百姓赏饭吃,而不是抱着敬畏之心,富士康未来的路只怕更难走。

从寒门子弟到中国首富,王传福凭啥实现逆袭?他有三点过人之处

13岁丧父、15岁丧母,最小的妹妹穷得只能送人,嫂子卖嫁妆供他上学……后来却一度成为中国首富。

这不是爽文小说里的主人公,而是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

出身寒门的王传福,是如何一步一步逆袭成首富的?除了 “读书改变命运”和有“贵人相助”以外,他还有三点远超常人的特别之处。

如果你也是白手起家,而且还想实现人生逆袭,不妨看完这三点,没准它们也能改变你的命运。

第一点就是:绝境反弹力。

一个人真正厉害的不是巅峰时期有多辉煌,而是跌入低谷后的反弹能力。

2009年,王传福的人生达到了高潮,不仅坐上了中国首富宝座,就连股神巴菲特也想要入股比亚迪20%,但是被拒绝了,最终只给了巴菲特10%的额度。

让人没想到的是,第二年,比亚迪销量就急转直下,只完成了预订目标的一半,股价狂跌85%,上百家经销商退网,公司也开始大规模裁员。

比亚迪要崩盘了吗?这是当时媒体问王传福最多的一句话。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也正是这一年,特斯拉在纳斯达克上市了。不懂汽车的,可能理解不了,这件事对传统汽车人的影响有多大。

我说几个数据你感受一下:现在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就是特斯拉,市值8956亿;丰田排第二,2167亿;我们都熟悉的大众,只有不到1000亿。

要知道,特斯拉只是一家新公司啊,上市不到十年,市值就碾压了所有的百年汽车品牌。

而王传福,那个时候跟这些老品牌一样,也还在造燃油车。

这种感觉就像:你为了在武林上立足,苦练了几十年的铁布衫,终于小有所成;结果,马斯克拿着冲锋枪出现了,一梭子就秒杀了所有高手。

而且,你因为练功太狠,伤了身子。不仅身子垮了,武功还过时了;你说说,王传福当时,得有多绝望啊?

不过,绝望归绝望,日子还得过,还得想办法对抗马斯克。

这个地方,必须解释一下:为啥特斯拉这么值钱,否则的话,你就理解不了传统车企破局的难点。

特斯拉之所以值钱,不是大家表面理解的,它是新能源车,省油钱、经济环保、动力好。

同样是新能源汽车,蔚来市值337亿、理想324亿、小鹏200亿,中国新能源汽车三巨头加起来还没特斯拉的零头多。

因为特斯拉真正厉害的地方,是重新颠覆了汽车行业。

汽车其实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做了100多年,核心技术还是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三大件,科技含量并不高,只是太复杂。

因为,汽车的各个零件之间完全是封闭的系统,每一个零件背后,都需要单独的芯片和软件控制,最后再跟中控台联系。

这种关系,有点像周天子的分封制管理,中央可以给地方派任务,但不能干涉地方的内政。

刚开始国家小还好控制,但国家越大越拉胯。

但汽车越往后发展,功能会越来越多。

每增加一个功能,就要增加一个独立的芯片和软件,最后各种辅助功能加起来,整个汽车就变成了一个非常碎片化的臃肿帝国,不仅效率低,还不好协调。

特斯拉没有延续分封制管理,而是重新“改朝换代”。

首先,削藩。用电控结构替换各自为政的机械结构,电控由中台直接管理,效率更高。比如以前你点刹车,就是纯粹的机械制动。

现在改成电控结构,刹车由车载电脑在中央协调,可以根据摄像头和雷达收到的信号,随时进行辅助驾驶。

其次,书同文,统一代码。王兴发过一篇微博,说宝马x5的软件代码有3亿行,而特斯拉只有1000万行,两者之间的差距,就跟08年的诺基亚塞班系统和苹果ios系统一样大。

代码统一有啥好处啊?先说个小插曲。

2019年,英国媒体给保时捷Taycan 和特斯拉Model S做测评,结果,保时捷百公里的数据更好。

马斯克当然不服气啊,然后通过OTA远程升级,改写了特斯拉电机的软件算法,把modelS的最大功率升到了50匹马力,直接完爆保时捷。

这件事,传统车企根本做不到。

最后,中央集权。也就是让自己站在汽车产业链的顶端。传统车企,一个功能对应一个软件,一个车就需要上百个芯片。越分散,效率越低,供应商越强势,反过来还会绑架车企。而特斯拉,一个芯片分管多个功能,整个车只需要十几个芯片。核心芯片,还是自研的,比如FSD自动驾驶芯片。

这样就不会出现联想电脑的尴尬局面,消费者不管联想定价多少,只看里面的零部件是谁家做的。

削藩、书同文、中央集权,这三招有点苹果当年单挑全球手机品牌的味道。马斯克革了所有汽车人的命,当了新王。

面对新王,车企,分成了三派,第一派,以丰田、大众为代表的昔日霸主。燃油车继续做,毕竟家底全压在哪儿,立马转型也不现实。但也向新能源调整,推出混动车型,走“油+电”的模式,不过动力输出主要靠油,本质还是油车。

第二派,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全面拥抱新世界,可惜底子太弱,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

有人说比亚迪是第一派,玩混动模式。也有人说是第二派,毕竟是做电池起家的,新能源也熟。

实际上,王传福两派都没选,自成一派。

想跟其他人竞争,就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你跟对方一模一样的打法,凭啥能打赢?

所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怎么打?发挥自己的长板。

比亚迪的长板有啥,电池技术算一个,成本控制算一个,那就把这两个点发挥到极致。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销售了64.14万辆,而特斯拉的销量是56.46万量,实现了绝地反超。

最热销的五款车,秦、宋、唐、元,包括还没交车的海豚,有一个共性,都带有DM-i。

而且现在比亚迪销量一半以上的车,都是DM-I技术的混动车型。

为啥这个技术这么受欢迎?因为王传福太懂中国老百姓的小心思了。

苹果当年打败诺基亚,是把手机变成了娱乐机。但车就不一样,功能性始终大过天。

虽然特斯拉有很多的辅助驾驶功能,软件系统也更先进,但老百姓更看重省事和省钱。

所以,主打的dm-i系统,电池用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安全可靠,整个系统和传统车企的油+电的混动正好相反,走电+油模式,主要靠电机驱动,所以亏电油耗可以做到3.8L,综合续航直接超1200公里。

对比特斯拉500左右的续航能力,立马就有了优势,就算烧油也费不了多少钱。

最后,价格也不贵。

老百姓就用脚投票,让比亚迪成了新王。

合适大于更好啊,特斯拉是挺牛,但中国老百姓,要的只是省事省钱的普通车,高科技跟他们有啥关系。

这一把,王传福干得漂亮。

在绝境中利用长板,杀出了一条新出路,只是王传福面对2010年那场危机的外部手段。

而真正造成危机的还是内部问题,毕竟特斯拉那个时候才刚起步,短期还伤不到比亚迪。

那么,王传福是咋解决内部问题呢?

这就是他远超常人的第二个地方:敢革自己的命。

大家都知道,比亚迪是靠F3起家的,F3成功的秘诀就是抄丰田皇冠。而且,价格只有皇冠的一半。

要知道,丰田当年能顶着美国车崛起,靠的也是压缩成本。丰田又是大品牌,集采应该更有优势。

但王传福这个人,最擅长扬长避短。

外面买零部件太贵,我就自己生产。全自动生产线太贵,我就用人抗。

中国啥都缺,就是不缺廉价劳动力。靠着半自动生产线+人海战术,比亚迪立马把成本打下来了。虽然质量可能会差一些,但是价格便宜啊,所以销量也还不错,比亚迪F3成了历史上销量最快超10万的自主品牌。

尝到了人口红利的甜头,王传福开始疯狂搞配件厂,到了2010年,比亚迪除了玻璃和轮胎以外,全都自产自销,甚至包括油漆跟广告。

但成就你的,往往也会毁灭你。

一来,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工成本逐年上升。

二来,自建工厂内部太封闭,长期不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越来越差。

三来,大量质量和贪腐问题出现,很多零部件厂的厂长,会以团建的名义,请品质处和工程院的人去消费,目的就是为了轻松过关。

结果呢,比亚迪从2009年巅峰时期的40亿利润滑落到2012年的2个亿。

每个人都有惯性思维,每家公司都有路径依赖,更何况以前还是靠这些招成功的,现在想调个头,抛弃掉以前的成功经验,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有时候操作不好,还会要了自己的命。

但王传福,就是敢革自己的命,而且上来就下死手。

第一步:他要求所有部门联系外部供应商资源,内外比价,该采购就采购,不盈利的厂就直接关门。因为动了很多人的蛋糕,这件事一直推不下去。王传福知道了,二话不说,亲自上手,关掉了一家营运太差的座椅厂,随后又跟国外品牌成立合资公司,重新生产。

为了防止下面人阳奉阴违,还特意规定了外部配套率,这样大量外围供应链开始进入,成本一下子就降下来了。

第二步,直接把公司打散,给自己瘦身。孵化小王传福和小比亚迪。最知名的就是弗迪系,虽然还是比亚迪的配件厂,但弗迪系完全独立,关系从配套生产变成了商业合作。

第三步,持续投入研发。比亚迪信奉工程师文化,王传福自己也是科研出身,所以研发一直是比亚迪的核心。去年比亚迪有4万研发人员,相当于6个员工中就有一个研发人员,在国内车企中,算是很高的了。

靠着壮士断腕,打散重组,艰苦研发。一边降本增效,一边提升核心技术实力,这才是比亚迪能翻身的真正原因。

前两点,只算是王传福作为一个商人的商业手段,但第三点,却是寒门贵子独有的成功之道。

第三点就是:对自己够狠,对家人够好。

网上经常有人吐槽比亚迪的内部问题,其中裙带关系是吐槽最多的。

有人甚至在知乎上发帖子说,坪山有个厂长是文盲,不学无术,他还有个亲戚,是事业部的二把手,也是个文盲,只会开车,但进单位就是E级。而有文化的大学生,刚进来只给H级。

这种事,以讹传讹,也不知道真假。

但和另外几件事,连起来,大概就能猜出王传福的性格底色了。

第一件事,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上市,上市之前,承销商按照惯例问王传福,最开始创业的时候,你给高管们口头承诺的股份,还算不算数。

承销商经历这种事情太多了,知道很多老板不会把口头承诺当回事。画饼嘛,说只要氛围到了,“老婆都能跟大家分”,这种事也没人会当真。

但王传福却说,当时咋说的,就咋办。

结果,比亚迪创业初期的34位高管,分了22%的股份,现在各个是亿万富翁。

第二件事,王传福的哥嫂对他有恩,所以成立比亚迪以后,哥嫂一直在比亚迪上班,他哥哥现在就是比亚迪的副总裁。

为了照顾哥嫂方便,王传福特意跟哥嫂住对面。

第三件事,王传福创办比亚迪的时候,表哥吕向阳给他拿了250万,算是入股。现在吕向阳所持的比亚迪股份市值超1370亿元,投资回报翻了50000多倍。

第四件事,王传福每天七点半到办公司,全年无休。他特别不能理解,为啥有人一次旅游就能花几万块钱。

因为太不在意穿着,去视察自家公司,还曾经被保安挡在外面。

这几件事串起来,王传福的性格底色,其实很明显,就是一个标准的穷家小子逆袭的故事。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火的时候,网上有段很经典的讨论,你喜欢祁同伟,还是李达康。

有一个回答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很喜欢李达康,但希望有祁同伟这样的亲戚。

祁同伟发达了,会不遗余力的帮助老乡朋友,甚至连累到自己也在所不惜。最过分的,连老家的土狗,也要给安排上警犬的编制。

绝对的有恩必报。

李达康,正直的有些无情,为了避嫌,老朋友易学习明明没问题,也不愿意顺手带一把。

最后我只想说,寒门贵子,贵得不是荣华富贵、位高权重,而是贵在自立,贵在不忘本。

王传福,好样的。

王传福的妻子,凭什么能拿比亚迪最高年薪796.2万元

文章来源Wechat:蒙弘言 转载请私信授权 喜欢的话,请点左上角关注

来自网络

提起女性,尤其是作为妻子的女性,给人更多的是贤妻良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形象,而今天要讲的这位女性却是一位【战士】,一个海外【拓荒者】,她成为丈夫事业上最得力的帮手,并拥有比亚迪公司最高年薪,比王传福和廉玉波还高。

王传福选择她更像是选择了一个战友,而最初放弃王传福的原配李绍华,能有眼光选择一个干大事的英雄作为丈夫,却不是无法与英雄同携手战沙场。今天要讲的女性就是比亚迪的副总裁,北美公司总裁【李柯】。

来自网络

李柯出生于1970年,199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之后先是去了乐百氏做了一年多销售工作,后偶然机会进入一家外资广告公司【亚洲资源】,在半年内就拿到了TOP 销售的身份。1995年王传福创办比亚迪实业,当时王传福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民营企业老板,比亚迪厂房在一个很破的两层小楼里,办公室在一套不大的两室一厅住宅里,由于在业务上有一些来往。李柯的【梦想】被王传福点燃,1996年王传福游说成功,李柯放弃了当时月薪2万元的销售工作,加入比亚迪接受3000元月薪的市场部工作,很难想象在当时做出这个决定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对未来的希望,李柯怎么知道比亚迪有一天会成为如今的规模,她也不知道有一天她会成为比亚迪和王传福的半边天。

来自网络

在职业选择和婚姻选择时,在不同的女性身上体现尤为不同,有的女性是犹豫、彷徨和被动,有的女性却果敢勇敢,义无反顾,李柯属于后者,她是造梦者,她与一个追梦的人共奋斗,创造了比亚迪的今天。如果说她为什么会选择刚刚成立1年的比亚迪,真的是要靠被有梦想的人驱动,才能接受那么大的落差。她觉得【比亚迪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未来肯定有大发展】,这是她对未来的【提前看见】。

基于本身原来做市场推广和调查的功底,所以李珂进入比亚迪之后,被安排进了市场推广部门,任务就是市场营销和提高产品销量。她进入部门之后,才发现公司的销售管理做得非常不好,于是亲自建立了一套规范的销售体系。

当时,比亚迪的大客户都是从台湾、香港那边过来,想要直接接触到欧美客户就一定要在海外设立办事处。进入比亚迪第二年,1997年开始,李柯接了新的任务,先去香港成立了办事处。1998年,比亚迪又在欧洲成立分公司。同年12月,比亚迪在荷兰鹿特丹成立了欧洲分公司。据说1999年1月,李珂被公司安排到欧洲分公司开拓海外业务,同时派过去的还有另外两人,整个公司就她们3人。当时她的手里只有从总公司带来的3万美金和一货柜的电池,如何利用这点有限的资源去开拓市场,难度可想而知。李柯曾去巴黎参加全球电池大会,当时整个电池市场还是欧美日的天下,看着那些人都在台上讲美国的电池怎么样,日本的电池怎么样。到了2000年的时候,同样的电池大会上,李珂发表了“中国将会成为最大的手机市场、最大的电池市场和最大的手机制造国”的主题演讲,那是她第一次上台演讲,紧张的一边讲一边脚发抖。

来自网络

2001年1月,比亚迪拿下了摩托罗拉的第一个订单,这一事件对当时的比亚迪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作为全球著名大牌,摩托罗拉的订单就像一张通行证,之后订单量猛增。2002年9月,比亚迪拿到当时如日中天的诺基亚第一个订单,成为诺基亚的第一个中国电池供应商。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创下了当时54支H股最高发行价记录。在镍镉电池市场,比亚迪只用了3年,便抢占了全球近40%的市场份额,跻身全球第一。

来自网络

在李柯带领下,1999年在芝加哥注册公司,到2010年在洛杉矶成立北美总部,2013年在兰卡斯特建立电动大巴工厂和电池工厂。

在2018年美国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的立法仪式上,李珂得到了美国议员这样一番评价:【她是一个扩荒者,更是一个战士,带领比亚迪征战美国市场,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征战世界的敢为人先者】。这个评价相当高。

李柯的成长史见证了比亚迪27年的成长史,从一个打工者到公司拥有者,在中国职业经理人中少有的。与一家初创企业共患难,同奋斗,为比亚迪开辟了海外市场,为比亚迪的国际化道路立下汗马功劳,作为一个女性领导者,会让一些男性都汗颜,她在比亚迪地位无可取代,她的贡献在起初是开创性的,且在未来是更为重要的,一家中国公司走向世界,需要这样的领导者。

喜欢的话,点赞转发亦是支持!

从寒门子弟到中国首富,王传福凭啥实现逆袭?他有三点过人之处

13岁丧父、15岁丧母,最小的妹妹穷得只能送人,嫂子卖嫁妆供他上学……后来却一度成为中国首富。

这不是爽文小说里的主人公,而是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

出身寒门的王传福,是如何一步一步逆袭成首富的?除了 “读书改变命运”和有“贵人相助”以外,他还有三点远超常人的特别之处。

如果你也是白手起家,而且还想实现人生逆袭,不妨看完这三点,没准它们也能改变你的命运。

第一点就是:绝境反弹力。

一个人真正厉害的不是巅峰时期有多辉煌,而是跌入低谷后的反弹能力。

2009年,王传福的人生达到了高潮,不仅坐上了中国首富宝座,就连股神巴菲特也想要入股比亚迪20%,但是被拒绝了,最终只给了巴菲特10%的额度。

让人没想到的是,第二年,比亚迪销量就急转直下,只完成了预订目标的一半,股价狂跌85%,上百家经销商退网,公司也开始大规模裁员。

比亚迪要崩盘了吗?这是当时媒体问王传福最多的一句话。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也正是这一年,特斯拉在纳斯达克上市了。不懂汽车的,可能理解不了,这件事对传统汽车人的影响有多大。

我说几个数据你感受一下:现在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就是特斯拉,市值8956亿;丰田排第二,2167亿;我们都熟悉的大众,只有不到1000亿。

要知道,特斯拉只是一家新公司啊,上市不到十年,市值就碾压了所有的百年汽车品牌。

而王传福,那个时候跟这些老品牌一样,也还在造燃油车。

这种感觉就像:你为了在武林上立足,苦练了几十年的铁布衫,终于小有所成;结果,马斯克拿着冲锋枪出现了,一梭子就秒杀了所有高手。

而且,你因为练功太狠,伤了身子。不仅身子垮了,武功还过时了;你说说,王传福当时,得有多绝望啊?

不过,绝望归绝望,日子还得过,还得想办法对抗马斯克。

这个地方,必须解释一下:为啥特斯拉这么值钱,否则的话,你就理解不了传统车企破局的难点。

特斯拉之所以值钱,不是大家表面理解的,它是新能源车,省油钱、经济环保、动力好。

同样是新能源汽车,蔚来市值337亿、理想324亿、小鹏200亿,中国新能源汽车三巨头加起来还没特斯拉的零头多。

因为特斯拉真正厉害的地方,是重新颠覆了汽车行业。

汽车其实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做了100多年,核心技术还是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三大件,科技含量并不高,只是太复杂。

因为,汽车的各个零件之间完全是封闭的系统,每一个零件背后,都需要单独的芯片和软件控制,最后再跟中控台联系。

这种关系,有点像周天子的分封制管理,中央可以给地方派任务,但不能干涉地方的内政。

刚开始国家小还好控制,但国家越大越拉胯。

但汽车越往后发展,功能会越来越多。

每增加一个功能,就要增加一个独立的芯片和软件,最后各种辅助功能加起来,整个汽车就变成了一个非常碎片化的臃肿帝国,不仅效率低,还不好协调。

特斯拉没有延续分封制管理,而是重新“改朝换代”。

首先,削藩。用电控结构替换各自为政的机械结构,电控由中台直接管理,效率更高。比如以前你点刹车,就是纯粹的机械制动。

现在改成电控结构,刹车由车载电脑在中央协调,可以根据摄像头和雷达收到的信号,随时进行辅助驾驶。

其次,书同文,统一代码。王兴发过一篇微博,说宝马x5的软件代码有3亿行,而特斯拉只有1000万行,两者之间的差距,就跟08年的诺基亚塞班系统和苹果ios系统一样大。

代码统一有啥好处啊?先说个小插曲。

2019年,英国媒体给保时捷Taycan 和特斯拉Model S做测评,结果,保时捷百公里的数据更好。

马斯克当然不服气啊,然后通过OTA远程升级,改写了特斯拉电机的软件算法,把modelS的最大功率升到了50匹马力,直接完爆保时捷。

这件事,传统车企根本做不到。

最后,中央集权。也就是让自己站在汽车产业链的顶端。传统车企,一个功能对应一个软件,一个车就需要上百个芯片。越分散,效率越低,供应商越强势,反过来还会绑架车企。而特斯拉,一个芯片分管多个功能,整个车只需要十几个芯片。核心芯片,还是自研的,比如FSD自动驾驶芯片。

这样就不会出现联想电脑的尴尬局面,消费者不管联想定价多少,只看里面的零部件是谁家做的。

削藩、书同文、中央集权,这三招有点苹果当年单挑全球手机品牌的味道。马斯克革了所有汽车人的命,当了新王。

面对新王,车企,分成了三派,第一派,以丰田、大众为代表的昔日霸主。燃油车继续做,毕竟家底全压在哪儿,立马转型也不现实。但也向新能源调整,推出混动车型,走“油+电”的模式,不过动力输出主要靠油,本质还是油车。

第二派,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全面拥抱新世界,可惜底子太弱,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

有人说比亚迪是第一派,玩混动模式。也有人说是第二派,毕竟是做电池起家的,新能源也熟。

实际上,王传福两派都没选,自成一派。

想跟其他人竞争,就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你跟对方一模一样的打法,凭啥能打赢?

所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怎么打?发挥自己的长板。

比亚迪的长板有啥,电池技术算一个,成本控制算一个,那就把这两个点发挥到极致。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销售了64.14万辆,而特斯拉的销量是56.46万量,实现了绝地反超。

最热销的五款车,秦、宋、唐、元,包括还没交车的海豚,有一个共性,都带有DM-i。

而且现在比亚迪销量一半以上的车,都是DM-I技术的混动车型。

为啥这个技术这么受欢迎?因为王传福太懂中国老百姓的小心思了。

苹果当年打败诺基亚,是把手机变成了娱乐机。但车就不一样,功能性始终大过天。

虽然特斯拉有很多的辅助驾驶功能,软件系统也更先进,但老百姓更看重省事和省钱。

所以,主打的dm-i系统,电池用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安全可靠,整个系统和传统车企的油+电的混动正好相反,走电+油模式,主要靠电机驱动,所以亏电油耗可以做到3.8L,综合续航直接超1200公里。

对比特斯拉500左右的续航能力,立马就有了优势,就算烧油也费不了多少钱。

最后,价格也不贵。

老百姓就用脚投票,让比亚迪成了新王。

合适大于更好啊,特斯拉是挺牛,但中国老百姓,要的只是省事省钱的普通车,高科技跟他们有啥关系。

这一把,王传福干得漂亮。

在绝境中利用长板,杀出了一条新出路,只是王传福面对2010年那场危机的外部手段。

而真正造成危机的还是内部问题,毕竟特斯拉那个时候才刚起步,短期还伤不到比亚迪。

那么,王传福是咋解决内部问题呢?

这就是他远超常人的第二个地方:敢革自己的命。

大家都知道,比亚迪是靠F3起家的,F3成功的秘诀就是抄丰田皇冠。而且,价格只有皇冠的一半。

要知道,丰田当年能顶着美国车崛起,靠的也是压缩成本。丰田又是大品牌,集采应该更有优势。

但王传福这个人,最擅长扬长避短。

外面买零部件太贵,我就自己生产。全自动生产线太贵,我就用人抗。

中国啥都缺,就是不缺廉价劳动力。靠着半自动生产线+人海战术,比亚迪立马把成本打下来了。虽然质量可能会差一些,但是价格便宜啊,所以销量也还不错,比亚迪F3成了历史上销量最快超10万的自主品牌。

尝到了人口红利的甜头,王传福开始疯狂搞配件厂,到了2010年,比亚迪除了玻璃和轮胎以外,全都自产自销,甚至包括油漆跟广告。

但成就你的,往往也会毁灭你。

一来,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工成本逐年上升。

二来,自建工厂内部太封闭,长期不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越来越差。

三来,大量质量和贪腐问题出现,很多零部件厂的厂长,会以团建的名义,请品质处和工程院的人去消费,目的就是为了轻松过关。

结果呢,比亚迪从2009年巅峰时期的40亿利润滑落到2012年的2个亿。

每个人都有惯性思维,每家公司都有路径依赖,更何况以前还是靠这些招成功的,现在想调个头,抛弃掉以前的成功经验,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有时候操作不好,还会要了自己的命。

但王传福,就是敢革自己的命,而且上来就下死手。

第一步:他要求所有部门联系外部供应商资源,内外比价,该采购就采购,不盈利的厂就直接关门。因为动了很多人的蛋糕,这件事一直推不下去。王传福知道了,二话不说,亲自上手,关掉了一家营运太差的座椅厂,随后又跟国外品牌成立合资公司,重新生产。

为了防止下面人阳奉阴违,还特意规定了外部配套率,这样大量外围供应链开始进入,成本一下子就降下来了。

第二步,直接把公司打散,给自己瘦身。孵化小王传福和小比亚迪。最知名的就是弗迪系,虽然还是比亚迪的配件厂,但弗迪系完全独立,关系从配套生产变成了商业合作。

第三步,持续投入研发。比亚迪信奉工程师文化,王传福自己也是科研出身,所以研发一直是比亚迪的核心。去年比亚迪有4万研发人员,相当于6个员工中就有一个研发人员,在国内车企中,算是很高的了。

靠着壮士断腕,打散重组,艰苦研发。一边降本增效,一边提升核心技术实力,这才是比亚迪能翻身的真正原因。

前两点,只算是王传福作为一个商人的商业手段,但第三点,却是寒门贵子独有的成功之道。

第三点就是:对自己够狠,对家人够好。

网上经常有人吐槽比亚迪的内部问题,其中裙带关系是吐槽最多的。

有人甚至在知乎上发帖子说,坪山有个厂长是文盲,不学无术,他还有个亲戚,是事业部的二把手,也是个文盲,只会开车,但进单位就是E级。而有文化的大学生,刚进来只给H级。

这种事,以讹传讹,也不知道真假。

但和另外几件事,连起来,大概就能猜出王传福的性格底色了。

第一件事,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上市,上市之前,承销商按照惯例问王传福,最开始创业的时候,你给高管们口头承诺的股份,还算不算数。

承销商经历这种事情太多了,知道很多老板不会把口头承诺当回事。画饼嘛,说只要氛围到了,“老婆都能跟大家分”,这种事也没人会当真。

但王传福却说,当时咋说的,就咋办。

结果,比亚迪创业初期的34位高管,分了22%的股份,现在各个是亿万富翁。

第二件事,王传福的哥嫂对他有恩,所以成立比亚迪以后,哥嫂一直在比亚迪上班,他哥哥现在就是比亚迪的副总裁。

为了照顾哥嫂方便,王传福特意跟哥嫂住对面。

第三件事,王传福创办比亚迪的时候,表哥吕向阳给他拿了250万,算是入股。现在吕向阳所持的比亚迪股份市值超1370亿元,投资回报翻了50000多倍。

第四件事,王传福每天七点半到办公司,全年无休。他特别不能理解,为啥有人一次旅游就能花几万块钱。

因为太不在意穿着,去视察自家公司,还曾经被保安挡在外面。

这几件事串起来,王传福的性格底色,其实很明显,就是一个标准的穷家小子逆袭的故事。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火的时候,网上有段很经典的讨论,你喜欢祁同伟,还是李达康。

有一个回答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很喜欢李达康,但希望有祁同伟这样的亲戚。

祁同伟发达了,会不遗余力的帮助老乡朋友,甚至连累到自己也在所不惜。最过分的,连老家的土狗,也要给安排上警犬的编制。

绝对的有恩必报。

李达康,正直的有些无情,为了避嫌,老朋友易学习明明没问题,也不愿意顺手带一把。

最后我只想说,寒门贵子,贵得不是荣华富贵、位高权重,而是贵在自立,贵在不忘本。

王传福,好样的。

王传福:13岁丧父15岁丧母,嫂子卖嫁妆供上学,百亿身家不忘兄嫂

也许在当今的影视剧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美化王公贵族的故事情节,从而让许多人误以为生来就拥有金钥匙的人才是最幸福的。然而,中国首富、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的生平却用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不同的道理。

王传福诞生在安徽芜湖偏远的农村,那是一个拥有众多兄弟姐妹的大家庭,却并没有豪宅和肥沃的土地。父亲是木工,仅靠挨家挨户的木工活来维持生计,而母亲则忙于照顾家务和孩子,生活窘迫可想而知。

然而,王传福却没有因家境困难而心生怨尤。他有幸拥有一个性格通情达理、勤劳善良的父亲以及慈爱的母亲,家庭虽然简陋,却充满温馨与互助。兄弟姐妹之间的团结和互助让家庭成为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尽管经济拮据,父母仍然努力攒钱供孩子们上学,深知知识的重要性。王传福是兄弟姐妹中最用心学习的一个,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他在学习上付出了比其他同龄人更多的努力。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在王传福的生命中显现。在家庭中,他失去了慈爱的父亲和操持家务的母亲,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然而,王传福并没有放弃,他明白自己身上承载着家人的期望,要继续努力前行。

他的哥哥王传方也是他生命中的一股强大支撑。面对困境,王传方毅然选择辍学打工,为了让弟弟继续完成学业。王传福的心系家人,他主动提出要与哥哥一起打工,虽然遭到了拒绝,但这一举动表现了他对家庭的坚定承诺。

在兄长的鼓励下,王传福不仅完成了初中学业,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高中。而兄弟俩的关系也因此更加紧密,他们的付出和理念在王家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片和谐的家庭氛围。

从高中到大学,王传福始终坚持勤奋学习,靠着优异的成绩获得奖学金,减轻了家人的负担。而他在创业道路上的勇敢和创新,使得他的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王传福创办了比亚迪公司,通过自主创新、高质量和低成本的理念,将公司推向行业领先地位,成为中国首富。

在成功的道路上,王传福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人。他为哥嫂购置房产,给予了他们稳定的生活环境,而嫂子张菊秀则是王传福成功的精神支柱。王传福在事业的高峰,始终记得自己的根,他是那个充满温情和互助精神的大家庭的骄傲。

看着如今的成就和幸福,我不禁感叹,王传福的人生故事不仅展现了坚韧和努力的力量,更是对家庭、责任、勇气和创新的一次生动诠释。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家庭支持,他才能克服生活中的艰辛,走到今天的高峰。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成功不仅仅取决于起点,更关乎坚韧、努力和家庭的力量。正是因为有了那份深厚的亲情,王传福才能在荆棘丛生的创业道路上不断前行,终成大业。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不管出身如何,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努力拼搏,就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总的来说,王传福的经历是一个关于家庭、责任、勇气和创新的励志故事。他的成功是坚韧不拔和家庭的共同呈现,也是对坚持信仰、不断学习和创新的最好诠释。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信念,勇往直前,同样可以创造出自己的美好人生。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